文化中國行 | 匠心與傳承 《非遺里的中國》重慶篇“渝”韻無窮
2024-09-08 07:25:00 來源: 華龍網
華龍網訊(記者 陳發(fā)源)三千年江州城,八百年重慶府,長江、嘉陵江在此交融交匯,孕育了璀璨的文化遺產。9月7日晚,由文化和旅游部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(jié)目《非遺里的中國》重慶篇在央視綜合頻道(CCTV-1)播出,32項獨具地域特色的非遺逐一亮相,展現重慶非遺的匠人匠心與守正創(chuàng)新。

據了解,大型文化節(jié)目《非遺里的中國》在講好非遺故事、賦能非遺傳播上強勢發(fā)力,以“見人、見物、見生活”為創(chuàng)作理念,聚焦非遺傳承與創(chuàng)新,全方位展現非遺的技藝智慧、文化底蘊、人文內涵與美學價值,以新技術、新創(chuàng)意拓展非遺于新時代的無限可能。

“越唱越有勁兒,越唱越有精神”的川江號子究竟蘊藏著怎樣的神奇魔力?制作梁平竹簾的傳統技藝與打造“竹鋼”的新科技有何異曲同工之處?銅梁龍舞“群龍聚首”的場面有多震撼?本期節(jié)目中,央視主持人龍洋,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、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單霽翔,以及歌手孫悅,來到重慶,通過互動體驗、文化解讀、表演呈現等多種形式,沉浸式感受重慶非遺的非凡魅力。
“太陽出來啰兒/喜洋洋歐啷啰/挑起扁擔啷啷扯哐扯……”節(jié)目開始,一曲膾炙人口的石柱土家啰兒調《太陽出來喜洋洋》響起,旋律歡快,如同山間清泉般流淌,又似晨曦初照時分的溫暖陽光,灑滿在山城的每一個角落。

6斤重的板凳一摞再摞,最上面還坐著一個小演員,然后用牙齒全部頂起來,這就是重慶大足雙橋雜技中的“牙齒頂板凳”。本期節(jié)目中,嘉賓們首先體驗的便是大足雙橋雜技,現場龍洋還坐上板凳體驗了一把,龍洋說這是她站過最高的舞臺。雙橋雜技傳承人們每一次的“咬緊牙關”,是對自身極限的挑戰(zhàn),也是對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堅守。

說起重慶的非遺,重慶火鍋無疑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,它不僅僅是一道美食,更是重慶文化、歷史與民俗風情的集中展現,麻辣鮮香的火鍋也展現出重慶人民的豪爽與熱情。節(jié)目中,嘉賓不僅體驗了一次火鍋,更是在體驗過程中將火鍋文化與歷史娓娓道來,讓重慶這張城市文化名片再一次呈現在全國觀眾的眼前。

川江水情復雜,勞動人民在與激流險灘的長期較量中,鍛造出勇敢堅毅的品格,也孕育了類型多樣的川江號子。節(jié)目中,一曲《川江號子》高亢嘹亮、激蕩人心。橈號子、櫓號子、起伏橈號子、駁船號子……不同的行船環(huán)境,船工們也會有不一樣的選擇,一聲聲高亢有力、響徹云霄的吶喊,是他們在團結協作中譜寫的生命之歌。

銅梁龍舞作為《非遺里的中國》重慶篇的重要呈現部分,以龍具為載體,舞出了流傳千年的文化傳承。節(jié)目中,科技感十足的“水云龍”、霸氣十足的“大蠕龍”、英姿勃發(fā)的“競技龍”一一亮相,當傳統藝術與現代表達相融合,銅梁龍舞以獨特的韻味和磅礴的氣勢,傳遞著激勵人心的精神力量。

“竹絲經緯織華簾,妙手丹青繪錦篇。”在體驗完梁平竹簾后,單霽翔對梁平竹簾給予了高度評價。他說,他看到了傳承人,通過細工慢藝,實現了從竹到簾的蛻變,同時,揮毫飛針創(chuàng)造了中式審美的傳奇;孫悅也談道,以竹制簾,詮釋了獨屬中國人的文化情懷,感受到了古老智慧與現代創(chuàng)新的完美融合。

節(jié)目中,有大足石雕、苗族民歌、土家玩牛、劉氏刺熨療法、萬古鯉魚燈舞、重慶小面、四川竹琴等32項獨具重慶地域特色和巴渝文化特色的國家級、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逐一亮相,既充分展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精湛的傳統技藝,也體現了傳承人對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。

《非遺里的中國》重慶篇,對于推介重慶地域文化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、傳承、傳播和發(fā)展,帶動重慶文旅產業(yè)發(fā)展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。
圖/《非遺里的中國》重慶篇欄目組
責任編輯:陳發(fā)源